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2章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一开始,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
    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应天肯定保不住。
    作为留都的应天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一定的主动,平叛就会有困难。
    当时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
    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
    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
    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
    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
    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两城,逼近安庆。
    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
    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不肯,分析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
    后来的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
    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
    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
    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然而,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
    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心态极端复杂。
    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
    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
    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
    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
    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在对王守仁有过短暂的赏识之后,便对这位非常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
    在世宗即位之际,王守仁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守仁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行赏,不许他辞官。
    同年七、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准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父亲。
    不久,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
    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
    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在赴广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
    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
    黄绾借此机会上书争辩守仁的功绩,请赐给他铁券和岁禄,并叙录平定宁王叛乱功臣,世宗都答应。
    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的能力,所以心中十分害怕,直接投降了王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
    王守仁于是派遣大臣商议,并命湖广佥事汪溱、广西副使翁素、佥事吴天挺及参将张经、都指挥谢佩监湖广土兵,袭剿断藤峡叛军。
    此后仍然总督分永顺兵进剿牛肠等寨,保靖兵进剿六寺等寨,约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达地点。
    当时,叛军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抵达,均逃匿深险之中;又听闻卢苏、王受归降,王守仁进驻南宁,故以为王守仁以散遣诸兵布阵,于是防备弛缓。
    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
    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军覆没。
    平乱后,王守仁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港舟中。
    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
    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
    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
    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了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王守仁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了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王守仁又平定了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王守仁有巨大军功而不得封,他对此并没有过多的抱怨,反而急流勇退,可谓明智之举!
    此三次平叛不但让王守仁名声大噪,也让大明内部环境稳定了下来。
    在思想方面,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是在朱熹的着作中感悟出来的。
    “龙场悟道”事件让他确信,“道”乃人人自足之物,故格物工夫只须扣紧在自家身心上进行。
    王守仁认为格物的关键在于“诚意”。
    “诚意”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
    圣门工夫就是“立诚”工夫。
    其理论前提自是“心即理”以及相关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一系列命题。
    在王守仁看来,“知行本体”原为一体,知而不行,只是此本体被遮蔽,去此遮蔽即可“知行合一”。
    此外,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
    他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