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04章 文学沙龙(二合一)
    清晨,西湖湖畔,波光粼粼。
    王硕和钟阿城迷迷瞪瞪地起床,头疼欲裂地下楼,耳边传来一阵阵脚步声。
    就见方言正在指挥朱伟等人,布置会场,在一排排桌上摆上一个个坐位牌。
    “呦,您二位醒啦?”
    “方老师,您就甭逗我们了,我们哪里敢当得了‘您’啊。”
    听到“您”字,王硕一个哆嗦,整个人立马精神起来。
    “昨天的黄酒好喝吧?”方言调侃道。
    “悔不当初听方老师的话,这黄酒还真特么邪性。”王硕捂着阵阵作痛的脑袋。
    “是啊,喝的时候不上头,喝完了就来劲儿了,比茅台、汾酒这些的劲儿还大。”
    钟阿城只觉口渴,咽咽口水,“下回我再也不敢碰这个酒了。”
    “你们这就叫无知者无畏。”
    方言说:“一会儿就要开会了,赶紧去食堂垫吧点肚子吧,我让掌勺的师傅煮了锅醒酒的汤。”
    “谢谢方老师,谢谢方老师。”
    两人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容,随后屁颠屁颠地往食堂跑去。
    王硕一路小跑,边跑,边回头,就见一个中分发型的“潦草小狗”窜到了方言的面前。
    “是你小子啊。”
    方言上下打量,“最近怎么样?写完《第七夜》,有没有再写新的东西?”
    余桦连连点头,说这回出趟远门,感触良多,准备以十八岁的“我”为主角,写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在父亲鼓励下开始的一段标志成年的旅行,一路上遭遇各种欺诈、罪恶、冷漠和残酷。
    简单地讲述了一遍后,“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十八岁出门远行》。”
    “你还是喜欢从死亡和恶意的角度来写。”
    方言摇头失笑,“挺好的,这篇小说写成了,记得寄到《人民文学》去。”
    “好嘞!”余桦挠了挠头,咧嘴发笑。
    看到他们有说有笑的样子,王硕心里打起了十二分的警惕。
    “你干嘛不走了?”钟阿城诧异不已。
    王硕问:“那人谁啊?”
    钟阿城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噢,他呀,写《第七夜》的余桦,据说这本小说就是在方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写成的,拿到了今年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呢!”
    王硕眯了眯眼,心里萌生出危机感,自己这个方老师座下头号马仔的位置,好像迎来了挑战者!
    视线中,方言把签好名的《推理世界》,重新地递了回去。
    “谢谢方老师。”
    余桦接过后说:“我父母,还有他们的同事都特爱看您写的《大宋提刑官宋慈》。”
    方言笑了笑,“你现在还在海盐的文化馆对吧?”
    余桦点了点头,疑惑不解。
    “有没有想过到更大的舞台,比如说到《推理世界》当编辑呢?”方言发问。
    “啊?我?”
    余桦一脸懵圈,但很快恢复理智,再三犹豫之下,还是委婉拒绝,“方老师,我吃不了辣。”
    方言一问才知,合着是误以为《推理世界》的编辑部在川蜀,露出玩味的微笑:
    “错啦,不是在蓉城,而是在燕京办公,刚才过去的那两个,就是《推理世界》的编辑。”
    “燕京!?”
    余桦眼前瞬间一亮。
    “对,分部设在燕京。”
    方言道:“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考虑考虑,我跟他们出版社的社长很熟。”拍了拍他的肩膀,“从海盐到杭城可不算什么远行,终究是在江浙省内打转转,如果真想远行,何不去更远的地方?”
    余桦不禁意动,心砰砰直跳。
    方言投去了意味深长的目光,余桦可并不是“先锋作家”这么简单。
    想当年小时候的很多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神厨小福贵》、《葫芦小金刚》、《雪孩子》,文学顾问这栏里可都有他的名字,怪不得剧情里埋了那么多能戳人泪腺的刀子。
    像这样的人才,不单单是《推理世界》所需的,也是日后自己的文化娱乐出版公司需要的。
    20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呐!
    这次的研讨会,不仅仅是正式确立寻根文学这个流派,同样还是一场boss直聘的面试会。
    …………
    早饭过后,西湖会议准时开始。
    偌大的会议室内,坐着40多名与会人员,目光齐刷刷地盯着方言和李小琳。
    两人各自作为《人民文学》和《收获》编辑部的代表,担当这次全国性研讨会的主持人。
    正式开始之前,说起了开场白。
    “如今的学术会议越来越追求所谓的国际化、规范化,开会就像是听报告一样。”
    “但是,我们一致觉得,这回破坏会议的参与感,拉开大家之间的距离感。”
    “所以,决定本次会议反其道而行之,这头一天的主题不局限在寻根文学,可以自由讨论,既可以聊世界文学,也可以聊华夏文学,只要是跟文学有关的,只要是在场有人感兴趣的,都可以聊。”
    这话一出,全场一片哗然,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在议论声中,方言抬高嗓门,继续大声说道:“没有明确题目,没有主题报告,也没有安排宣读论文和讲评,更不会限制发言时间,限制插话和打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
    李小琳补充了一句,“各位就把它当成是一场沙龙文学。”
    余桦环顾四周,韩少恭、古桦、铁甯等人侧着身子,交头接耳。
    “岩子他们这主意好,虽然大家伙昨天都见过面,喝过酒,但还是不熟,如果办个‘文学沙龙’,围绕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边吃瓜子,边聊文学,慢慢地就熟络起来了。”
    “文学沙龙,这倒挺新鲜的,有一种开神仙会的感觉。”
    “咱们国内以前曾有过一个著名的沙龙,林徽因先生主持的,往来的都是先生和大师。”
    “没错没错,我也听说过!”????“既然如此,那我们得好好想想,待会儿该怎么发言,该聊什么样的话题,可不能出了丑。”
    “我早就想过了,是我我就谈西方现代派文学,聊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和魔幻现实主义。”
    “…………”
    看到他们兴致勃勃地讨论,余华一时间犯了难,我在哪,我是谁,我在干什么?
    正当迷茫之际,却有人早已按耐不住,立马站了起来,第一个发言道:
    “我是季红真,是作协创作研究部的副研究员。”
    “我想讲的主题,是我在燕大读硕士研究生时,一直在研究和思考的课题,叫《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其中有一些见解是在方老师《枪炮、病毒与钢铁》的基础上得出来的……”
    “啪啪啪。”
    掌声随之响了起来,方言拍手之余,大感意外,这位不得了,《萧红传》就出自她手。
    就见她滔滔不绝地讲着“文明和愚昧的冲突”,讲了差不多一个小时。
    在此期间,哪怕面对四面八方的提问,也能对答如流,思路清晰。
    余桦虽然没有听懂,但大受震撼,内心不停地大喊,卧槽,牛逼!
    紧接着,第二个轮到了韩少恭,谈的是文艺的二律背反。
    说过瘾之后,把交接棒递到了王硕手上。
    他虽然没什么文化,倒是会老bj的侃大山,说自己昨天喝黄酒,喝醉了做了个梦。
    “我梦见我们这群人正在开会,忽然外面飞过一只彩色的大鸟,大家都跑出去看,阿城跑在最前面,跳跃着想抓彩色的羽毛,但是鸟飞走了,我觉得这个自由自在的会议很可能是好梦一场……”
    “错啦,这梦可不是这么解的。”
    石铁生摆了摆手,说到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而钟阿城搬出了周公解梦,话头越扯越远,最后聊到了华夏文学和禅学。
    卧槽,牛逼!
    余桦就像个复读机,但凡有一个站起来讲话,甭管讲的自己听懂还是听不懂,总之心里都会大喊一句“卧槽,牛逼”,不过一想到不能当一个场外的啦啦队队员,脑子开始飞速运转。
    最后能想的就是,川端康成、卡夫卡,和《第七夜》。
    好在讲话内容不受限制,五八门,自由发挥。
    大家无拘无束,一边呷着茶水,一边剥着瓜子,每个人的心胸都仿佛被打开了,会上很投入地参与对话,表面上看,每个人的发言完全是各说各的,谁也不应和谁。
    但好就好在无拘无束,所有人都能讲出真正是他自己最想讲的话,讲出或许是在心里憋了好久的那番思考,而实际上这些话题都是对这个时代的华夏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往何处走,各抒己见。
    要么谈谈王朦引领的“意识流”,要么谈谈汪曾其的“民俗风情小说”……
    要么谈谈反文化的法国“新小说派”,要么谈谈号称拉美爆炸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
    西方的有,东方的也有,从早到晚,相互之间,摩擦火。
    此时,窗外的天空被晚霞染红,一轮橘红色的夕阳嵌在上面。
    余桦眼见会议持续到现在,方言始终一言不发,就像个主持会议的工具人,或者旁观者:
    “方老师,您怎么看?”
    “是啊,岩子,我们大部分人都发过言了,也该轮到你来讲讲了。”
    石铁生这话一出,立刻得到铁甯、王安逸、郑义等人的附和,一个个鼓掌起哄。
    “好吧,那我就讲两句。”方言笑着站起了身,“听了你们一天的发言,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所察觉,就是在你们的讲述中,其实都有着一个关键的共通点,那就是一致认为,华夏文学必须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挖掘和开发’之中,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我这个表述没问题吧?”
    “没有!”
    众人交头接耳了会儿,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该怎么挖掘和开发呢?”
    方言道:“是复古呢,还是先锋?抑或是融入现代,还是延续传统,又或者是两者兼得?”
    “延续传统可以,但是复古,我看就免了吧!”
    “非但不能复古,而且要站在现代文学的高度对传统文化里的‘劣根’进行批判和反思!”
    韩少恭第一个站出来,接着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无数人赞同表态。
    “的确,寻根并不是复古,而是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相结合,好的文化要赞扬,坏的习俗要批评,理一理我们的‘根’,也剪一剪多余的‘枝’,让我们的古老、健康、深植于沃土的活根上,开出奇异的,结出肥硕的果……”
    “从你们刚才的发言中,我听到有两种趋势,一种是西方现代文学流派的茁壮新芽,嫁接到我们的根上,比如现在有很多模仿西方文学的先锋作家,还有一种,就是对我们本土文学根源的反思中,寻找生机,就像少恭、郑义、古桦他们方才讲的。”
    方言伸出一根手指,“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少不了一种文学和文化上的比较。”
    “别说文化了,光是文学上的比较,就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
    李小琳说出来在座所有人想说的话。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工具,一种方法,或者一个视野,那就是比较文学。”
    方言自从被季羡霖邀请加入国内首个比较文学学会之后,挂着和钱锺书一样的头衔,“顾问”。
    在几次三番的交流下,找到了一个既能把“寻根文学”推上更高的地位,又能助学会向全国推广“比较文学”的办法,那就是把“寻根文学”跟“比较文学”绑定宣传,学术和文学两开。
    听着“比较文学”的介绍,坐在王安逸边上的茹芷鹃突然插话打断:
    “不好意思,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前段时间,我们编辑部里收到的一篇奇怪的小说。”
    “怎么讲?”
    李小琳等人纷纷把目光投去,不仅仅是因为她是王安逸的母亲,是反思文学的代表人,更是因为她是《沪市文学》的实际负责人,决定着投稿的小说能不能再《沪市文学》上发表。
    “这是一个来自藏省的作家写的,叫《冈底斯的诱惑》。”
    茹芷鹃说出的书名,无人知晓,接着说出“马元”这位作者的名字,也是让人感到陌生。
    方言略感兴趣,“这个小说发表了吗?”
    “没有,我和子云同志都没有看懂,完全不是传统小说的形式,叙事上有点复杂。”
    茹芷鹃道:“有点像博尔赫斯,又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子,到底发还是不发,我们一直拿不定主意,所以特意带到这里来,想请大家帮忙把一把关,特别是你,方主任!”
    边从包里拿出手稿,边说:“刚才听了你的比较文学后,一定要请你看看《冈底斯的诱惑》。”
    “巧了不是,我这里也有一部我自己写的小说,打算在这次的会议上,跟大家分享。”
    方言露出淡淡的笑容。
    “是嘛!岩子你又写新作啦!”
    铁甯和王安逸互看一眼,又惊又喜。
    方言给朱伟递了个眼色,朱伟会意地把早已准备好的复印稿,挨个分发下去。
    相比于《冈底斯的诱惑》,就连茹芷鹃自己,更迫不及待地想见识下方小将的大作。(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