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五月,辽东郡治襄平县。
八千铁骑,两万轻骑,在襄平城外、辽河之畔的大营内,完成了战前的最后集结。
如前所述,赵云跟糜竺、周瑜商讨是否要对公孙康和扶余国动兵时,是在这年的三月下旬。
也就是东北大地刚刚回暖、虾夷稻开始正常萌发、种了一个冬天的黑麦也顺利扛过了寒冬之后。
确认攻下扶余有利可图、可以在当地大规模屯田之后,赵云和周瑜运筹决策又花了十天左右。随后周瑜又派人宴请乌桓、鲜卑各部的贵族筛选、做局,往来伪书骗敌,一切战略骗术张罗停当,可不得再花上一个多月时间。
考虑到幽州北部草原的广大、各部之间的联络不便,这个筹备速度已经算非常快了。
周瑜各种安排骗术的同时,赵云也在对作战部队进行最后的调度筹备,临阵磨枪秣马厉兵。
到了五月上旬,终于可以正式出兵了。
因为道路险远,扶余国的领土,南北就有超过一千里。考虑到敌人还有可能遁逃、游击,赵云在部队的续战潜力方面,必须留足余量,他已经做好了“带着大群骑兵在东北大平原上,纵深两千里作战”的思想准备。
(注:东北平原是非常广大的,东北从最南端到最北端有一千六百多公里。拿关内的地理概念来折算,这个距离相当于从北京到广东了)
战场的范围如此广大,赵云也就完全没法带步兵参与作战,只能是纯骑兵。
而且要给骑兵配备多匹马来驮运物资、轮换骑乘。这样一来,骑兵的规模也不能太多。
最终权衡下来,才有了“八千铁骑、两万轻骑”这个数字。再多的话,以幽州的马匹资源规模,也是扛不住的。
而且这八千铁骑,赵云只打算在松嫩平原上的大决战里使用。一旦敌军初战被击败、后续远遁,这八千铁骑就没法用于追击了。路途太远扛着沉重的钢甲追击,损耗实在太恐怖。
所以决战之后的追敌战,赵云最多只会带少量铁骑,作为核心的将领卫队和攻坚突击力量,其余战斗任务全部让轻骑、弓骑完成。
五月初六这天,赵云在襄平县举行了出征前的誓师仪式。然后大宴将士三日,以激励士气,酒肉管够。
誓师仪式上,赵云亲自登台,大声疾呼历数了公孙康和尉仇台的罪恶,激励将士们同心同德,为大汉奋战驱除四夷。
“将士们!公孙康被驱逐到扶余国后,太尉看在他本人罪恶尚不深重,当年公孙度身死罪消,故而多年不曾讨伐!
谁曾想此贼僻处化外五六年,依然贼心不死,日夜想要卷土重来,勾结东夷占我大汉州郡。如今,更是与辽西鲜卑厥机部、以及高句丽国联兵一处,秘密上表曹贼,请为应援。
是可忍孰不可忍?故而我今奉太尉钧令、司徒授意,即日起兵讨平此贼。灭扶余国之日,每名参战士卒,都能分到三百亩肥沃的黑土良田!建功立业、泽及子孙的机会,正在今日,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赵云口中的三百亩,当然是汉亩,每汉亩大约相当于现代零点三亩。但即使这样折算,这些田也相当于现代九十多亩近百亩了,足够一户人家全家有田种,对于贫苦百姓的吸引力还是非常强的。
只是东北腹地比辽东更加寒冷,未来需要官府做好更多的配套,才能让迁居到扶余国土地上的百姓真正安居乐业。
全军将士听了这番号召,大多热血沸腾。既有感于胡虏的背信弃义、贪婪卑鄙,又被赵云所说的“扶余之土沃野千里,如今我们有了良种,到了那里人人可以白白分田数百亩”美好愿景所激励,个个都幻想起将来的好日子。
一时间,人人振奋呐喊,呼号求战之声响彻云霓。
把士气充分动员起来之后,五月初八清晨,赵云就亲自率部从襄平先坐船、沿着辽河逆流而上。经数日航行,最终在辽东郡最北边的一个县城高显县,折入扶余国和辽西鲜卑的地界。
高显县就是后世的铁岭市,也位于辽河之畔。从高显县再往北,辽河还有将近三百里的顺路航程可以利用。
一直要到后世的双辽、四平一带,才开始分叉东西两路,西路可以通往辽西鲜卑的草原,东路通往扶余国腹地。
当时的辽西鲜卑厥机部,和尉仇台的扶余国之间,就是以铁岭上游的辽河为界的。
铁岭以北的辽河东岸就是扶余国,铁岭以北的辽河西岸就是辽西鲜卑,铁岭以南则是大汉的辽东郡,三方势力在这一带成鼎足之势。
赵云的军队从高显县北上之后,自然是立刻就被扶余人和辽西鲜卑人注意到了。
不过因为赵云还在河里,并没有登陆深入腹地,所以各方都保持了一个恐怖平衡,暂时只是戒备,谁也不敢贸然动手——毕竟赵云就只在河里或者河边建立据点的话,扶余国和辽西鲜卑也不好判断他到底是要打谁。
只有赵云明确了目标,登陆后往东岸深入,扶余人才能确认是来打自己的。同理要深入西岸,鲜卑人也才能确认赵云来打他们。
要是这点都没确认,就贸然反击赵云,激化双方矛盾,那不成主动惹祸上身了?
所以双方都只是派出部队监视,但各自的驻军距离赵云部至少都有一二百里地之远,唯恐擦枪走火惹到了赵云,也都巴不得另一方先把赵云惹毛了。
于是赵云就沿着辽河、安然推进到了大约相当于后世双辽市一带,并且上岸扎营、加强防御设施、从后方用粮船队源源不断运来补给,囤积在当地。
此地足足比高显县(铁岭)还要继续往北近三百里,但愣是没人来阻拦他。
……
赵云在后世双辽一带、沿着辽河夹河下寨,扩营屯粮,这一系列举动,带来的震动自然是不小的。
确认消息后,扶余国主尉仇台,立刻找来自己的小舅子公孙康,商量具体对策。
“赵云突然进兵,控扼东西辽水交汇的要冲之地,究竟是想对谁用兵?莫非是打探到了消息,知道我们已经通过渔阳鲜卑和辽西鲜卑,与曹丞相联络上了?所以赵云才想先下手为强?究竟是谁走漏了风声?”
尉仇台直到此刻,还在反省是不是自己的情报工作和外交工作做得不够缜密,出现了消息泄露,才招来了赵云。
以他的智商,又哪里能想到,当初那些持伪书来联络的密使,就是赵云和周瑜做的局呢。
公孙康和赵云毕竟有“杀父之仇”,所以对这个问题他并不是很在意,只是怂恿姐夫尽量早做准备。
(注:当年公孙度其实是重病时遇到赵云袭营、被吓到病情加重而亡的,不是赵云直接杀的,类似于司马师被文鸯吓死。提一句,以免太久之前看过的书友忘了。)
“事到临头,何必管赵云是为谁而来的?我们和辽西鲜卑一起合谋,都打算依附曹丞相、互为援护了,迟早要跟赵云一战的!
眼下还是尽量严兵整甲,去苇岭布防,以免赵云窜入速末水沿岸、我国膏腴之地。再让辽西鲜卑厥机合力出兵,来苇岭一起参加决战。并约请高句丽人增援,晓以唇亡齿寒的道理。”
公孙康口中的苇岭,是一片长数百里、宽两百多里的广大台地,大约在后世吉林的公主岭一带,一路往南延伸到双辽和四平之间。那是辽河水系与松花江水系(汉末时叫“速末水”)的分水岭,地势比河谷地带稍微高些,多有淤泥千万年层积而成。
当地土地肥沃,但也因为地势高灌溉不便,在汉朝时几乎没有开垦。扶余人想种田,沿着松花江的低洼河谷就足够他们种了,离河谷稍远一点的地方,哪怕肥沃也没必要开发,就让它荒着。
但也因为荒地过于肥沃,台地上密密麻麻生长着芦苇,多年不枯,冬季也只是休眠。因而得名苇岭。苇岭台地间,有好几条相对低洼的谷地,适合行军通过。
这些谷地其实都是上古时辽河和松花江的支脉,但年深日久,淤积到断流、河道改道,才成了废谷。公孙康逃到扶余多年,也知道要守住扶余国,关键是卡住苇岭上这几条谷地。
虽说赵云可以从台地上另外选路行军,但毕竟没有走这些废河故道安全、方便。
当时的辽河上游,沼泽遍地,史称“辽泽”。夏秋两季尤其泥泞,部队乱走很容易陷进沼泽地里。
尉仇台听小舅子如此急切,也知道小舅子说的方法,军事上确实是正确的。
但他还是有些不甘,不由狡辩道:“就算赵云是冲着我们来的,这一步最终躲不过,但若是能让鲜卑厥机打头阵,我军乘其疲敝,胜算也大些,损失也小些。
依我看,还是派使者去稳住赵云,假装谦卑拖延些时日,能拖几天拖几天。当然,我军召集兵马、呼叫援军的事儿,决不能停歇,两头要一起准备。”
公孙康人在矮檐下,也不好直说姐夫懦弱,便答应了这么办,他自去准备军队,要在苇岭沿途择地当道扎营,堵住并监视赵云。
而且他姐夫毕竟是一边备战一边拖延,并不是纯拖延,这一点跟宋义还是很不一样的。公孙康也远没有项羽在楚军中的威望和根基,所以两人只能继续相安无事、貌合神离地合作下去。
……
公孙康集结了公孙家当年从辽东带出来的七千嫡系兵马,还有这五年来在扶余当地扩充的新军,加上他姐夫尉仇台的部分兵力,
很快就做好了应战准备,数日之内便启程,从速末水流域前出到苇岭台地,当道扎营堵截赵云的前进之路。
与此同时,尉仇台派出去和赵云虚与委蛇的使者,也差不多在同一时刻抵达了后世双辽附近的赵云大营。
尉仇台的使者带来了贵重的礼物,意图麻痹赵云、暂时缓和关系。还貌似卑躬屈膝地求问:
“久闻左将军威震河朔,我扶余国百余年来,恭顺服侍大汉,未敢有失,不知左将军兵临辽泽,究竟有何公干?可要我扶余军协同策应?”
赵云原本也要继续诱导敌军集结兵力、壮胆跟他一战。赵云根本不怕敌人太强,只怕敌人不够强而逃跑,现在使者送上门了,倒是省了赵云一番手脚。
他连忙态度强硬地向使者表示:“我军近日打探到,曹贼自从去年冬天击灭代地鲜卑、慑服轲比能后,又遣使在草原上兴风作浪,要求三郡鲜卑也投向曹贼。
更有斥候回报,说还抓住过曹贼通过三郡鲜卑中的某些人,一并联络扶余、高句丽,给东夷诸王册封,指望你们与曹贼合力!所以,我特地来此,彻查与曹贼勾结的不臣之人!
你们若无异心,可出兵万人,跟随我军共击辽西鲜卑厥机部,以明本心!我已探明厥机跟曹贼勾结了!我也告诉你们,曹贼已是强弩之末,最终必然覆灭,那些跟他勾结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赵云撂完狠话后,就没有再多说,只是让尉仇台的使者退下。不过,他随后还是安排那使者参观了一下自己的骑兵部队,展示军容之壮盛。
不过,赵云对于那些容易被看出门道的敏感装备,全部提前拆了隐匿起来,不让使者看到。在展示兵力时,也实则虚之,故意用了点手段。
比如,赵云让一部分骑兵白天回营、夜里又悄悄离开,次日再增兵抵达。然后让使者又参观一遍“大军援军入营”的戏码。
但他的“演技”比二十年前董卓进雒阳时更差。当年董卓用这招虚张声势,可是成功骗过了雒阳的大汉北军,让何进那几个部将投了董。
而赵云则故意让尉仇台的使者看出破绽,最后又放回去——这一招显然是周瑜提前为赵云做过的预案。
尉仇台的使者回去后,把情况跟尉仇台和公孙康一说,这俩人心中又打起了别的主意。
“赵云指望我扶余国出兵一万,跟他一起打那些接受了曹操册封的鲜卑人?呵,他是真不知道我们也投了曹,还是假不知道呢。都到这一步了,还指望把我们骗去先送死、然后他再坐收渔利?”
公孙康是坚定的反刘备反赵云立场,所以当即冷笑出声嘲讽。
尉仇台没他那么激进,但略一琢磨,也不得不承认小舅子说得对,这事儿确实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指望自己骗自己那是没出路的。
然后,公孙康又主动问了使者其他一些细节,包括沿途的见闻。
使者也实话实说,尤其是把他看到赵云“明明在双辽大营内兵力不多,但为了唬住扶余国,所以反复让骑兵乘船抵达大营”这番把戏的前后细节,都说了出来。
赵云实际上带了两万八千人的战骑来双辽大营,但他展露出来的兵力要比实际上的人数少得多。
尉仇台的使者去探虚实那几天,赵云还特地吩咐军中少做饭、多吃预制的熟食干粮暂时顶几天。如此可谓是做戏做全套,把兵力虚实彻底掩盖了起来,把尉仇台骗了个结结实实。
此时此刻,尉仇台和公孙康,都觉得赵云最多也就带了一万多骑兵,足足把赵云的兵力低估了一半左右。
公孙康略一思忖,立刻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相,连忙怂恿尉仇台:“姐夫!赵云多半是因为幽州南线紧张,相当一部分兵力沿着易水被张郃牵制住了!也可能是在代郡那边被曹彰、曹真和轲比能牵制住了!
总而言之,赵云四面受敌,如今能拿来应付我们和辽西鲜卑厥机的兵力不多,这才如此半哄半骗想要稳住我们!机不可失啊!
我们和厥机、素利都是必须向死而生,孤注一掷的,本来就躲不了。等高句丽的援军也赶来后,我们四家联手,主动出击,就在这苇岭上围歼赵云!”
尉仇台思前想后,觉得小舅子这番计划,总算是完全逻辑自洽了,各方面的迹象也都对得上。
“那就集结倾国之兵,与友邻一国两部的兵马,约定时日同时抵达,然后全力在苇岭高地上围歼赵云!”
尉仇台虽然一贯比小舅子隐忍,但作为东夷雄主,真到最终定好了具体决战方案的那一刻,他也是不会犹豫的。
扶余国全国,竭尽全力也可以抽调出三四万士兵,基本上是四户一丁的比例。加上公孙康当年带回来的七八千逃兵,还有其他一些补充兵力,扶余全国一次性短时间内,拉起了五万人之多。
毕竟他们是内线、本土作战,保家卫国,打输了就直接亡国那种,所以动员效率还是非常高的。
鲜卑厥机部,也是有部族危亡的风险,所以也倾其所有拉来了两万人。
南边的高句丽,唇亡齿寒的危险没那么迫切,所以只拉来一万多人——但如今的高句丽,可不是后世隋唐时的高句丽,其国力本来就不强,就是一群躲在长白山区的渔猎部族。
所以能拉出一万多人,已经是非常卖力了,一旦被重创,那绝对是伤及根本的。
而对面的赵云,却像是没有发现尉仇台和公孙康的阴谋,也没有做出任何及时应对。
此后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赵云中间还派出过一次使者,跟尉仇台交涉、试图恩威并施。
见交涉无效,才小打小闹派出小股弓骑兵部队,进行一些斥候战、敲打威慑。
双方的斥候战不断摩擦,倒也打出一些火气,决战的氛围,终于拉到了剑拔弩张的巅峰。
到了六月初,反汉联军四方终于在苇岭台地集结完毕。
鲜卑素利(这个是内应)、厥机和扶余尉仇台,还有高句丽军,从西北、东北和西南三个方向,遥遥围裹了上来,只留下东南边辽河来路的方向没法包围。
四方联军,理论上总兵力接近了十一万人之多。
而赵云那边,只有两万八千人的精锐骑兵,而且只有八千人是钢铁罐头型的铁骑兵。
看起来,决战的总兵力对比,胡人占到了四比一的优势。
但赵云所部骑兵的精锐程度,又岂是这些胡人能精准预估的?
而且他们那十一万人里,有一两万还是赵云安排的内奸。
真打起来的时候,就不是十一万打两万八,而是九万打四万多人了,实际兵力对比并没有那么夸张。
更重要的是,赵云居于内线,兵力收缩,他的内应素利在暗,只要不提前暴露就不会成为弱点。
而反汉联军从三个方向围裹过来,外线作战,通讯联络本就不便。指望同时抵达战场,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确认敌情后,赵云很快就敲定了最终的决战方案:管他四路来,我只一路去,挑个冲得最快的敌人,稍微打个时间差再说。顺便还能拉扯剩下的敌人,让他们露出更大的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