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百一十章 四书五经
    张仲军这次是一路轻松的重新回到了紫金县,一路低声下气跟仆人似的杨兆飞,在紫金县益德宫分馆人员面前,却拿出来益德宫上差的身份,颐指气使地把这些分馆的人员指挥得团团转。

    然后张仲军就住入了一间干爽的房间,每日三餐都有鱼有肉米饭管够,并且杨兆飞还特意送上了几本书籍、纸张、笔墨,让张仲军可以专心学习。不怪杨兆飞如此热情,因为还有三个月就即将开始三年一次的科举了。

    张仲军所在的地方为嘉德殿,是益德宫的下属机构。说来也怪异,益德宫的势力遍布三府十七县,掌控的地盘居然和风武堂相当。而且三运帮那边掌控的势力地盘上,也有着一个叫风云寺的宗教势力,下面所属的有着“云”字为庙名的庙同样遍布了三运帮掌控的四府各县中。

    这样一看,宗教势力和帮派势力好像是相辅相成的样子。但是可惜,根本就没有这么回事,只是巧合而已。甚至可以说是双方地域潜意识中的一种选择罢了。

    就是说,如果益德宫能力强悍,直接把风云寺给干掉,变成一个横跨七府的宗教势力,三运帮也不会因此和益德宫开战,而风武堂也不会因此而能把手伸到三运帮地盘上。

    从自己听到和看到的情况分析到这些内容的张仲军,对此只能无奈的摇头,这还真是个乱七八糟的世界啊。官府无能到把乡镇地盘交给帮派也就算了,居然让一个名义上统一的宗教势力也变成一个个割据势力的互相征战,就真的不知道这大陈朝的官员想些什么了。

    不知道是杨兆飞这个益德宫来的人牛逼,还是益德宫掌控能力牛逼,在张仲军住下的第二天,一位紫金县闻名,张仲军父亲都曾带着张仲军跪请拜入门下求学而不得的老秀才——李游宏,居然就这么施施然的来到嘉德殿开始检查张仲军的功课。

    如果是张仲军这具身躯的灵魂本身,肯定会被老秀才问得吭吭哧哧的,可谁让现在是张仲军的灵魂做主呢。

    要知道张仲军不但有着自己的记忆,还获得这具身躯的所有记忆,并且还有着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更加宏观的阅历以及不同的悟性。

    只是可惜,张仲军就算是对答如流,边上陪同的杨兆飞都一副认同点头不已的样子,可老秀才却只是叹口气:“对文章理解很深刻,在举人试和进士试里,都能得到不错的成绩,但基础太差了,因为你四书五经一史根本就没有背熟,想要通过秀才试非常困难。哎,多少俊杰之士就被这秀才试给拦住,而没法在举人试和进士试中发挥作用啊!”说完一副感慨不已的模样。

    杨兆飞傻眼了,而张仲军则有些赧然地说道:“老大人,学生身处乡镇,根本无法得到完整的书籍,还请见谅。”

    这话说得张仲军都不好意思,一个以科举为人生目的的家伙,居然连科举入门的秀才需要什么学习资料都不清楚,说出去还真是丢脸啊!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张仲军这具身体的父亲,只会到处收集能收集到的书籍给自家孩子,可凭借他一个镇级人物,还真没法收集到什么像样的书籍。只要想想居然连最基本的四书五经一史这十本书都没法收集齐全,就可想而知。

    不用奇怪,这种科举的基本书籍居然会收集不齐全。只要清楚大陈朝的诡异制度就可以明了。

    大陈朝有别于其他朝代,其他朝代起码是举人就能任官,一些朝代甚至是进士才有资格任官。可大陈朝这边,一个秀才就有正九品下的功名,而府试第一名,也就是案首,则直接就是从八品下。

    到了举人,直接就是正八品下起步,一省第一名的解元则是从七品下。相比起其他朝代还有个会试,大陈朝直接从举人试后就进入殿试,殿试出来的所谓的三甲就是进士,正七品下功名,第四名的传胪正七品上,第三名的探花为从六品下,榜眼为从六品上,状元为正六品下。

    没错,只要成为状元,直接就一跃为正六品下的官员,要知道六部尚书和一省主官也才正三品上,而到了正三品,只要不站队,都能优哉游哉地坐看天下风云变幻了。

    一县之尊,也不过是正七品上,一府之主也才是正五品上,可想而知,从一个平民一跃到了正六品下的官位有多牛逼。

    更重要的是,大陈朝最巅峰的官位,一进入内阁就会被册封正二品下的阁佬,进入内阁的硬资格之一就得是科举中获得传胪以上名位。

    所以任何一个状元,只要不是自己作死,在县府省中央各职位历练一遍,那就是妥妥的内阁人选。

    具备这些资历后,都不需要去争取,自然而然的就会进入内阁,成为天下权威最甚的官员之一。

    而大陈朝之所以秀才就具备从九品下的功名,也是和秀才名额极度稀少有关,三年一个县才一个名额,而一个县有资格去考取秀才的人,最少也一千以上。

    所以一个县的读书人,可不是同窗,反而是竞争对手,明面上不说,但各个读书人都恨不得全县的其他读书人死个精光就剩下自己一人。

    到了举人就更不用说,一个府一个名额,而进士更恐怖,一个省才一个名额。就是说三年一次的科举,只会有十八个进士,275个举人,2860个秀才!

    一省一个进士,一府一个举人,一县一个秀才,而每个县能够参与科举的最少也一千人以上,所以可想而知这里面的竞争有多么激烈。

    因此,读书人有想着全县读书人死光光就剩下自己的念头不奇怪,虽然不敢去实行,但把科举考试所需要资料书籍给藏起来,或者改头换面的传出去,却是人人敢干的。

    这种最早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打压后进之人的风气,早不知道多少年前就传遍整个天下,只要不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不是自己的至亲,那些有着家传资料的书香门第,根本不可能把所谓的科举窍门,也就是科举资料和书籍交出去。

    记住手机版网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