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一战开元皇帝刘毅动用百万大军,要扫孙刘于东南,定大汉为一统,此战双方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地域之广,当是有汉甚至是华夏历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军事战役。↗,不过对于百姓的正常生活而言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战争决不能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现在已经是刘毅的原则。
汉都北平,大汉乃至此时世界都首屈一指的都市,如今城市南北十八里,东西十九里,十六条整齐的八马至十六马并行的街道将都城齐整的犹如棋盘。街道宽大整洁,房屋错落有致,有户九万八千七百三十六,口五十六万八千余的大汉都城对那些前来行商的海外之民而言无疑是一个梦幻一般的存在。
五年的时间整个大汉最大的主题就是建设,尤其是都城北平,如今在平整的街道下面还有着密布的管道,排水排污净化城市!记得当时还有谏官给开元皇帝提出过此举是否太过铺张?帝答之:“何谓民生,吃喝拉撒,与民有利何谓铺张?”谏官无言,百姓闻之则是感同身受,他们的将军,现在的陛下是一直将百姓记在心中的,于是乎他们也爆发出巨大的力量在建设之中,并享受到了辛苦换来的便利!
谏官是刘毅在登基之后设立的官职,是专门给各级部门提意见的,品极从正三品到从七品,他们的官位可能不高但却拥有直谏不受责的特权,且要制谏官之罪定要经过吏部、刑部、大理寺的三堂会审,京中的谏官甚至要经过刘毅刘桓!
“开忠谏之道,听不同之音。”乃是刘毅对于谏官的定义,他希望利用这样的机构可以让大汉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范错误,少走弯路。谏官的人选由各州郡推举,必须是忠正钢直,明礼识义之人,之后还要经过极为严格的各种考核方能担任。
与在民生建设上的大力投入相反,紫禁城的规模却没有得到太大的扩张,恐怕唯一的变化就是西南角多出的那一块占地十亩的山林,此处还是赵海的献金,所有的树种地形都仿造虞山,皇后一力支持,丈夫是经常以不能回去一观为遗憾的,如此为之多多少少能给他一些慰藉。
紫禁城南侧为长安街,可供十六马并行,正对面则是一个占地二十亩的大广场,一座宽五丈厚三丈高达十丈的石碑高高耸立,其上镌刻着几乎所有能查找到的捐躯沙场的士卒将领们的姓名供人瞻仰,每逢七月十五开元皇帝便会在此祭奠英灵。
而对此谏官们也是有意见的,开元皇帝后宫人数太少,不合祖制,难显天子威严。记得刘毅当时对此颇为苦笑不得,公事倒也罢了,家事你们也管上了。帝言及,我大汉历乱以来民生疾苦,如今方刚拨乱反正首要养民,不可轻易骚扰之。
可这一次谏官们却是毫不退让,在他们眼中天子的内事亦是公事,因此都是一力坚持,最后刘毅不得不同意在民间征选一次。消息传出还造成了大汉不小的轰动,百人的征选最后应征的人数竟达到了万人,百姓可谓踊跃之极。
北平城商户云集,诸业兴旺,不过这几年除了城建变化最大之外,另外极为吸引人眼球的便是那一间间学堂,每日自五更开始便会从中传出郎朗的读书之声,整齐的童声极为悦耳。
“每三千户设一学堂。”此乃刘毅定下的标杆,对于自己所在的大汉都城他是极为了解的,至于州郡一级则是由行政主官根据当地详情来设置了,刘毅要求官员甚至是太子与自己在从政之中都要踏踏实实,情况了解清楚之后才能做出决定。
“朕不要诸位的歌功颂德、官样文章,朕要的是切切实实的民生与诸位详详细细的应对之法。尔等郡县之首便是一郡一县成千上万十万数十万百姓的父母官,对之当要有怜子之意,切不可高高在上。”三年之前刘毅巡游各处给每位官员都做出了如上的讲话,也是他真实心意的体现。
官员的贪腐在历朝历代都屡见不鲜,想要完全将之禁绝并不实际,而有效的手段亦值得探讨。光靠严刑峻法是肯定不行的,洪武皇帝治贪腐,贪白银一百两就要扒皮填草,可谓是残酷之极。可如此就能制止吗,效果一样并不理想。
刘毅对此采用的是高薪_养廉与严格监察双管齐下的做法,倘若做官都做得苦哈哈的还有谁愿意?当然贫富差距是要控制的,官员的俸禄不能太过分,而是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做法加以补偿,比如说超越常人的社会地位与名声,家属与子女的优待,再辅之以天耳,从目前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汉地的官员大部还能称得上廉洁。
“苦学苦读,成有用之身,造福百姓,报效国家,更要强健体魄,切勿五体不勤,五谷不分!”此乃开元皇帝在幽州书院为学子们演讲之时的训诫,建设大汉她需要众多的人才,除了有学识通事务之外还必须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如此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人才,那种读死书的他可不要。
与之相应,在北平城的学堂包括各级官衙都会有配套的健身场所,华佗先生与一干医者们也研究出了分年龄段的体操,每天上课或是上班之前都是必备的程序,学堂的教学更是增加了不少自然社会的内容,当然这些学堂是要收费的,军人子弟与有功官员或是对大汉有卓越贡献的才能享受到特殊的优待。
就算如今民生富足,但在教育上做义务的时机还不成熟,刘毅更不会做拔苗助长的事情。不过学堂的学费相对来说并不高,一个正常的百姓家庭足以负担,只要有条件他们也会全力让自己的子女求学。
今天于北平而言是一个大日子,皇宫西边的贡院门前人山人海,甚至要有禁军出面维持次序,但却绝不喧嚣,即使交谈亦多半是窃窃私语。幽州书院的大考,在天下学子心中这可是极为神圣的事情。
从推举辟举发展到开科取士,这其中定要有一个过程,即使以刘毅一言九鼎的威望也要考虑到时代特点的因素。对此他的做法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在这里后者可不是贬义词,当幽州书院这种取材方法深入人心的时候,科举实行的时机就到了。
贡院的大门两侧是两排长条形的木桌,每边都有四名书院的人员在核对考生的身份,首先则是几乎都挂在脖子上的那面铁牌,此物重七钱二厘,其上所刻的是年号、州郡、姓名籍贯等。蠅头小楷特殊手法刻印,换言之便是这个年代的身份证。
这还是三年之前方才开始推行的,民生的富足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是人口的激增,因此完善的户籍制度是极有必要的。不要小看这一面小小的铁牌,百姓对之是极为珍视的,因为与之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你要穿州过郡没有它就不行,包括眼前的考试。对于那些在矿山作坊没日没夜劳作的倭奴而言更愿意用生命去换取。
前来的考生极多,送考的亦不在少数,不过现场还是显得次序井然,两张长桌之前核实身份的工作也进行的极为顺利,此时幽州书院已然在各地都设立了分院,不过名声在外每年本院的招生都是人满为患,更有许多考生都是不远千里而来的,亦是各州郡的才俊,涵养素质自然不低。
片刻之后两名白衣少年的出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两人都是十二三岁年纪,却是身材有若成人俊美不凡,且他们的长相几乎一模一样,虽然仅仅是一袭儒衫并没有什么华美的装饰,但那通身的气度却是高贵之极。见二人前来,不少人都为他们主动让开了道路,二人彬彬有礼的加以回应,亦很是自觉的站在了考生队伍的最后,此时除了随从外还有禁军上前护卫。
“老哥,这两个小公子是什么人?怎么年纪这么小就来考试了?”看见这一幕人群中一位穿着颇为考究的中年人不由轻声想着自己身边的本地人问道。
“年纪?年纪小怎么啦?幽州书院取材可看这个,去年第一的神童东方磊不过才十三岁,有志不在年高。这两位你都不认识?再看仔细点。”那人闻言看了对方一眼,颇有点傲然的言道,生在天子脚下第对北平百姓而言亦多多少少都有些傲气,不过说道最后他的声音却压得更低,语气尊敬。
“看仔细些?”外乡人闻言稍稍一愣便仔细观瞧起来,片刻之后则是一脸不信的问道:“难不成是…”话没有说完却是用手指指了指天上。
“算你有眼力,那是陛下的六皇子与七皇子两位。”本地人正色道,百姓家中很多都是有刘毅的画像的,糜贞所出刘仁刘礼这对双胞胎兄弟和刘毅长得很像,仔细看并不难认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