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祥元年,这注定是一个辉煌的开端。经过将近半个月的准备,以及一系列繁琐的步骤,刘畅最终成功地穿上了皇袍。虽说这一段时间里群龙无首,但本来就是在春节期间,权当是所有官员都有归家休息的机会,而冀州战场上,更是酝酿着一股浓浓的肃杀之气,这是春节气息远远不能冲淡的。
朝堂上下所有人都知道,接下来这一年,是北狄和大楚交战最凶残血腥的一年。因为新帝刚刚登基,定是要进行各种调动来巩固自己政权,而边关上那些个心腹大患都有可能被替换下来。
刘畅端坐在大殿之上,如今他已经坐在了世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位置,他拥有着富庶的中原土地,他拥有着四十万的士兵,这天下握在他的手上。在他看来,那北狄不过是如同跳梁小丑一般,北狄撑死了也就二三十万士卒,完全不足为患。他很清楚父亲为什么只给冀州那么点护甲和兵器,不就是为了让冀州土地上的所有人和北狄拼他个你死我活,削弱双方实力罢了。
他不会改变父亲的布局,但是有些东西还是要改变的,他要的是在他统治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平盛世。
于是今日,他就那般阴沉着脸端坐在大殿之上,他要改的,就是庙堂之上所有的墙头草的位置,他要做的就是把官场上那些奉守中庸之道的人彻底碾碎,整日把精力投入到了这些个东西里面,国家还怎么在他们的领导下走向进步?刘展鹏所定下的科举制度,要彻彻底底成为升官的唯一标准,因为只有这样,他刘畅在这朝堂之上才拥有着自己忠实的部下,名门望族对官场的垄断也将彻底成为历史的尘埃。
刘畅明白,中原富庶土地上的人有一种轻视少年热情的根性,更有轻视展鹏之治的企图,只要他还坐在这个位置上一天,就要把这些痴心妄想彻底碾碎!
庙堂之中,风起云涌。
今日早朝之后,大殿外的太监们都有些疑惑地看着一个个出来的大官员们。可谓是神态各异难以理解。大多数都是微微色变,低垂着脑袋快步流星地离开,而有些人呢又面色红润,神情亢奋。还有很少的几个人,神色自若,波澜不惊,完全看不出来和平时有什么区别。唐浩天正是那波澜不惊之人,他知道乾祥元年必定是一个大变革时代,最需要的就是这几类人积极改革之人、保守不变之人、构想之人、躬行之人。而大楚最不缺的就是保守与躬行的人,然除了这刚刚坐上宝座就敢从贵族手里抢利益的皇帝,真找不出来第二个可以领导变革的人了。
所以,唐浩天的目的很明确,既然你刘畅要做这千古一帝,他就能治理出一个泱泱大国,太平盛世,一个连刘畅想都不敢想的丰碑伟绩。故早朝一完,唐浩天便修书一封,递到那大殿外的小太监手里,嘱托他交给皇上。
刘畅原本有些错愕,这唐学士为何刚才早朝不上奏,此刻递来书信有意欲何为?怀揣着迟疑刘畅打开了信封,看着如此大的上好宣纸之上居然只有寥寥几笔,便就有些哭笑不得地再次把信装好,大手一挥便安排一旁服侍的小太监去把唐学士请来一叙。
他们相遇的地方是黄鹤楼,也就是那个先皇驾崩之地。
当刘畅到达的时候,早就已经到了接近深夜的时候。不仅仅是因为他恰好登基,有几件重要奏章需要处理,还是因为他想晾一晾这即将成为大楚最是位高权重的臣子。
如若是真的给予这唐浩天太多的权利与恩赐,难免不会让其产生野心,以至于最后有江山社稷之虞,这是刘畅万万不能接受的。先让唐浩天别太过于自视甚高,接下下来再恩威并用,让他感恩戴德以自己马首是瞻。
其实刘畅这样的行为无可厚非,毕竟生在帝王家,权谋心术便就是早已知晓的。尤其是当坐上皇位的时候,无论是谁对他人的猜忌将会无限放大。而刘畅现在仍然能做到礼贤下士,是真的为数不多的明君了。
此时,月色皎洁,月光洒落下来,沾湿了京城护城河的波纹,也沾湿了书生的衣襟。
即使是在自己被晾十几个时辰的情况下,唐浩天仍然是不卑不亢地深深一鞠躬,对刘畅行一大礼。因为不停受着风吹,他的身子还有些微微颤抖。但是现在,唐浩天是发自内心的高兴与愉悦。当他写下那封信后,其实就是一个试探,无论刘畅让他等多久,即使是几天,只要刘畅肯来见他,这是就是天下将兴的预兆,乾祥之春,必定生机勃勃!他唐浩天将是这盛世的开拓者和缔造者,与此同时他也将永是大楚的臣子!
刘畅与唐浩天的目光相互一对视,互相从对方眼神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刘畅也丝毫不客气,语气极其平淡地开口道
“唐学士,对这朝廷之上有何见解?不必遮遮掩掩,你坦诚地告诉朕你的想法。”
唐浩天稍稍提了提厚重的衣袖,挺直了腰身,目光如炬地盯着刘畅开口说道
“这乾祥元年,陛下可以告诉我是要变法吗?”
刘畅不假思索地直接点了点头,十分果断与决绝。
唐浩天眼神中神采更加鲜明了几分,开口道
“故欲改革国家,必先改革个人,如何去改变个人,陛下可有想法?”
刘畅有些玩味地盯着唐浩天,笑容带着几分唐浩天难以揣测的意味,他直接说道
“你我君臣二人,何必需要这般虚以委蛇,朕要做明君,你要做忠臣,你我联手,打造这太平盛世,有何不可?所以你也不必再有所保留,你的方法直接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