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7章 外戚
    第127章 外戚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对于历史上种种外戚乱象早已熟知,薄昭自然也不例外。
    “这外戚啊,只能给他们富贵,决不能给他们权力,否则,即使他们没有篡权的能力,也会扰乱朝政,祸乱天下。”
    像他,给朱家子孙定下的婚嫁规矩就很好,基本上能够杜绝掉历史上的一系列问题: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必慎选庶民善良之家。
    这样,即便有了问题,处理起来也很简单方便,不需要顾及什么前朝力量、母族势力。
    还是他想的周到!
    【在入京的那一刻,刘恒已经做好了变成皇帝的准备,而他登基后的种种行为、手段也充分证明了,他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皇帝。
    可薄昭却并没有及时跟上他这个外甥变化的脚步。
    虽然成了轵侯,但他还没有完全清楚刘恒如今的本质,他沉醉在天子外戚的风光中,还一味将刘恒当做自己的外甥,认为亲人的关系必然让刘恒会偏向自己。
    但如今的刘恒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对于现在的刘恒而言,最重要的是政治,再包括诸如民生、经济等方面。
    若是无事,作为刘恒的舅舅,还是在他登基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的舅舅,薄昭自然生活滋润,但若薄昭越线,那也只能没办法了。
    十年,薄昭干了一件大事,他杀了朝廷的使者。】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笑了:“朕是皇帝。文帝,也是皇帝。”
    作为大汉天子,掌握整个大汉的情况和方向,就绝不是原来的诸侯王了,更不会是像民间亲族那般。而是一切都要为天子服务,天子的言行同样要为政治、需求而服务。
    对于这一点,刘彻一点也不觉得有问题,而是相当自豪:朕,还有朕的先祖们,都是不会拘于私情的皇帝,都是为大汉负责的天子!
    至于若是有一天,天子如普通的诸侯王或者民间一般,为了私情而对天下放松,那,大汉才是真的要走向衰亡。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摇头:“做了这样的事情,薄昭还怎么可能无罪生还?”汉使,是代表天子的,结果你薄昭却私自将其杀害,是不将天子放在眼中吗?
    再加上文帝十年左右的政治形势……
    只能说,薄昭认不清情况,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结果干的事情太大,能力、身份和情分又不足够刘恒坚持保他,最终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
    【这件事太大了,刘恒不可能轻飘飘揭过去,但他还是想要给薄昭一个体面,也给自己一个体面。
    于是,他没有直接命人抓住薄昭按律诛杀,而是让大臣们陪薄昭喝酒,想要暗示薄昭去自杀,但薄昭虽然看了出来,却并不愿意。
    怎么办?刘恒干了一件留名千古的事情:派群臣身着丧服,前往他的地方给他哭丧。
    薄昭没有办法,他知道自己是真的非死不可了,于是选择了自杀。】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点点头,之前都不是很注意这一点,现在看来,这么一个办法,还当真好用。
    不用自己动手,又能搏一个念情的名声,还能让被暗示的人也保留了一份体面,又解决了外戚问题,这不是一举多得,还有什么是一举多得?
    自己的大臣们就总有一些和自己的政见不同,或者有些跟不上脚步逐渐过时,自己想干什么还需要顾及他们的体面问题,现在看来,根本不用想那么多,只要让他们自己懂得体面就可以了。
    汉朝初年。
    刘邦这次是真的笑了,笑得开怀,不能自已。
    “刘恒这小子,从这里看来,才是真有乃公的风范!”
    怎么说,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应该把“选择权”交给当事人才对嘛。
    宋朝,开宝元年。
    对于汉家天子,特别是前面几位,赵匡胤不得不说上一句:“汉家天子,一举一动皆有其政治意义所在。即使并非政治意义,也必然关乎有用与否。”
    在汉朝初期发展和鼎盛阶段的数位明君,无一不是如此,就像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一般,呼吸都带着政治的色彩。
    他们会冷冰冰地、理智地审视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衡量每个人的价值、每件事的意义,再根据这些做出一系列行为和决定。与后世王朝比起来,实在是太过理性了一些。
    当然,赵匡胤这话并不是说汉家天子们就没有感情因素了,他们当然也有偏爱与厌恶,也有纵容与警惕,有些人和事他们总会放纵偏爱几分。
    但这些都要落在政治需求之后,若是当他们发现这些人无法满足政治需求、或者出现了绝对优秀的人选,原本这些偏爱的人事就会迅速被放弃:好一点的,还会帮他们谋求一条后路;差一点的,就会被直接放下不管。
    这好吗?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当然很好,对于他的子民而言,也很好……也不能这么说,对子民来说,大部分时间是很好的。
    但是,如自己一般的皇帝,就不能保证能够做到这一点。赵匡胤不能保证自己不会被感情因素左右决定,他对自己的情况心知肚明;而不仅他不能做到,大宋之前的几个朝代,包括汉室后来的皇帝,同样无法做到——实在太难了啊。
    【薄昭死后,刘恒让他的儿子薄戎奴继承了轵侯之位。
    薄戎奴死后,谥号为易侯,儿子薄梁嗣轵侯,是武帝建元二年,同年,因罪免,国除。
    薄家的外戚之路到此结束。
    当然,薄昭并不是唯一一个,因为看不清政治形势、看不明白皇帝心意,又做出许多越线举动,最后被皇帝干掉的舅舅。】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并不觉得自己干掉了舅舅薄昭有什么问题。就像天幕所说,那还是因为薄昭自己做的事情太过分了,朕又有什么办法?国法所在,即便是国舅也不能擅自违反。
    “只不过,我大汉的外戚斗争应当会比较激烈。”他下了这样的定论,大约被干掉的舅舅在大汉时期,就会有很多。
    但是,这又有什么问题吗?没有。
    刘恒不以为意,太子刘启同样不在意。父子二人只想要听到更多和大汉发展有关的内容。
    至于说外戚,皇帝不能失去外戚!最起码大汉是如此。而有了这样的根本观念在这里,由此衍生出来的诸如权力斗争之类的副产品就是小节了。
    【远的不说,单单汉朝的东汉时期,在斗争激烈的政治环境下,被皇帝、特别是通过宦官势力干掉的舅舅们就不在少数。
    往远了说,因为自身和皇帝本质上的冲突,被干掉的著名的舅舅,唐朝有长孙无忌,清朝有隆科多。
    当然,东汉之所以那么多,和当时大量天子年幼继位、需要外戚帮忙有关。】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看到这里沉默不语,其他人也纷纷陷入了沉默。前面也说了长孙无忌看不清楚局势被李治干掉了。
    长孙无忌则是想要去到日后的那个自己身边,好好的给上几个大嘴巴子把他脑子里的水扇出来。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秀的心情比唐朝贞观君臣们差多了。
    毕竟,他们只是感情上受到了伤害,遭受了打击,可他呢?他的大汉,才是真真正正如遭雷击!这可不是什么没什么用的感情问题,而是国家政体上实实在在的影响。
    早在听到第一句的时候,他就产生了不妙的预感:若是常态的政治斗争,为什么会牺牲掉大量的舅舅?要牺牲,也该是朝臣。可看天幕中切换的画面,这舅舅挂掉的频率都赶上一代一家了。
    还有,刘秀的面容扭曲了一瞬,宦官……
    等到最后一句出来,刘秀是真的不好了,怪不得会有那么多舅舅,当然是因为有一堆小皇帝了!小皇帝!一堆!
    这样的情况,不出来几个舅舅,还能有什么办法?而等到皇帝长成,舅舅们自然也得退位。
    不光刘秀的脸绿了,他的心腹大臣们的脸同样绿了。
    对于他们而言,这样的情况显然是最糟糕的一种了。他们不仅需要担忧大汉的未来,还需要担忧自己家族的未来——都是小皇帝,说明天子更迭频繁,这样自然会朝政不稳,在这样的环境下,任何一个家族都需要殚精竭虑,还未必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为什么,朕的子孙会寿数不久?!”刘秀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这句话。
    听到的大臣们同样头皮一紧,陛下的意思……
    这到底是人为所致,还是天意如此?若是人为,那一场整顿清洗不可避免;若是天意,若是天意……那就更可怕了。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隆科多扑通一声就跪了下去,向康熙请罪:“皇上,奴才有罪……”
    就在去年,隆科多被康熙授为一等侍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可以说备受康熙信重,是朝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如今,他自然也在虽皇帝一同观看神迹的人选之中。
    康熙暂时没有管他,而是想着另一个问题:下一任皇帝,是保成吗?保成为什么会干掉隆科多?莫非当真是因为隆科多行为越矩、有违上意?
    这个解释没问题,但另一个问题在于,保成会称隆科多为舅舅?
    【汉朝的外戚贯穿了整个王朝,这并非某一任皇帝宠爱加恩母族或妻族,而是一种制度化。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外戚并非是祸乱天下的根源,而是皇帝治理天下、稳固统治的重要助手。
    皇帝们信任外戚,远甚于其他朝臣,亦或者同姓宗族王侯。
    而在国家体制尚且正常运转的时期,外戚们也并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即使没有过人的才能、不能为皇帝开疆拓土,也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为皇帝稳固统治、对抗其他力量集团贡献了力量。】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点点头,这倒没错,外戚自然是更值得皇帝托付信任。
    至于说大臣和同姓宗王,大臣先不用说,他们的利益和皇帝的利益并不一致,很容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略掉皇帝的利益,何况,他们与皇帝不过君臣关系,若是势大,难道不会擅自进行皇位更替、乃至改朝换代吗?
    至于同姓宗王,那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是皇室血脉,若是有了力量,为何不能是自己当皇帝,而是要让你来当?他现在分封同姓诸侯王,也不过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但即便他如此做了,私下对同姓宗王的警惕可从没有减少过。
    这些都不如外戚,特别是当太后仅有一子的时候。最次最次,外戚都要保证皇帝还是皇帝。
    高皇帝不就是这样选择的吗?对于吕后维持了汉家天下的过渡,他们可并没有否认。
    启儿年岁已长,倒是不用担心这样的事情。否则,他必然也要就此谋划一番才好。
    ——当然,还是那句话,国家体制还能正常运转。若是体制崩坏,外戚确实也未必可靠。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对于这段话表示深深赞同。
    不说别的,他可是彻彻底底享受到了外戚带来的好处:卫青、霍去病二人,就是最好的代表。
    当然,外戚有没有烦心的?也有。当年窦家,就很烦人,但也只是烦人而已,想要处理并不十分困难。
    只是,那都是从前的事情了,现在,还是他的大将军和冠军侯好!
    他不否认自己的眼光精准、用人不拘一格,但同样,若非卫子夫越众而出,他想要发现卫青和霍去病二人,可能就会费更长的时间。时间拉长后,浪费的人力物力将不计其数,而他攻打匈奴的计划说不得同样要被拖延。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秀的脸色更不好看了,外戚虽好,但他感觉天幕最后专门说的那句“国家体制正常运转”,就是针对他大汉后来的一串小皇帝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