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09章 操以强,我以柔
    曹操对张郃“不罚反赏”的决定,通过郭嘉的传达,一天之内就快马送到了沛郡下邑县。
    张郃因为此前几个月的连番战败,原本已经战战兢兢,不知所措。接到郭嘉送来的消息后,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司空待某,如此恩重呐。今后若再有自危之心,简直枉自为人!”张郃放下书信,长叹一声。
    曹操不仅没有降他的职,还给他升了职,而且恰巧升得能够超上吕旷、焦触等后来降将的进步速度。
    这一点,如果是在平时,要做到也不难。但是在建安五年冬这个节骨眼上,却是非常难得,顶着极大压力的——
    因为如果纯粹叙功的话,张郃今年秋冬两季,可以说是屡战屡败,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军功。
    而河北战场上,吕旷、焦触虽然是新降之人,但他们运气好,刚好捏到了软柿子。
    一投过来就赶上了对袁尚遗产的快速收割阶段。所以无论是数歼敌、迫降敌军的人头数,还是跑马圈地占到的郡县数量、面积,吕旷和焦触等人今年都是白捡了不少功劳的。
    但是曹操就是考虑到了此前张郃因为自危而不得不冒进救昌豨、而昌豨却是高官厚禄也养不熟的白眼狼,最终导致连环崩盘,所以这次非得升赏张郃立个标杆,把“用人如积薪、后来者居上”的恶名给洗掉。
    这就好比后世的公司考核销售人员,你也不能光看一個kpi指标、就看谁出单金额多。你还得站在老板的高度亲自评估各块市场的开拓难度,哪些是苦活累活,哪些是捡业绩的。
    要是只看一个指标,最后可不就寒了人心。
    曹操这是动用了自己的绝对权威,专门定了一个调子:今年在南线顶住刘备的诸将,他们的活儿比在河北捞地盘开拓的诸将,还要辛苦。他们是在艰难时刻抗伤害、为国“屡败屡战”的,而不是“屡战屡败”。
    所以哪怕打败仗,朝廷也会判定是因为兵力不足,而不是能力问题。哪怕打败仗,也是为友军争取了时间,只要奋战到底了,没有懈怠,就是有功。
    张郃这个标杆的处理调子一定,不仅能安抚住张郃本人,也能安抚住一大批此前在南线打了败仗的人。
    同时,顺理成章的,曹操也会给其他人也加官进爵,只要他们此前作战态度够好、够坚决。
    比如最后关头才被从夏侯惇手下抽调到汝南淮北区域布防的于禁,虽然没跟刘备军实际上大规模交手,只有些前哨战、斥候战层面的接触。但曹操也是赏赐了于禁,把他也从偏将军升为了杂号将军。
    又比如跟李通一起守淮南、最终逃亡败退到淮北的赵俨,也被曹操火线提拔为新任的汝南太守,接替死去的李通的职务。
    只有郭嘉没有被升赏,这也是因为郭嘉此次是负有明显决策失误的责任的——赵俨虽然也败逃了,但淮南战场那边,中计不是赵俨中的,是李通和蔡阳中的,赵俨对中计不负责,所以只要坚持抵抗过就能升官。
    郭嘉却是已经身居高位,负有领导责任,而且他是中诸葛瑾计策的直接责任人。
    加上他跟曹操关系很好,也不担心郭嘉有怨恨懈怠的可能性。曹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用郭嘉这个特例来避嫌,显得他并没有“任人唯亲、凭主观好恶升赏贬斥”。
    曹操掌握这么大一个朝廷,用人的水要端平,是非常难的,正反两面的样板案例都得竖,缺一不可。
    毕竟当年官渡之战前,陈琳帮袁绍写的讨逆檄文里,就专门攻击过曹操“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
    曹操要证明自己不是陈琳写的那样的人,自然要做做样子,正反两面都要做。
    郭嘉是聪明人,他知道这事儿就算要恨,也不能恨曹操,得去恨陈琳。是“外部舆论监督”逼得曹操不得不如此的。
    ……
    曹操抵达睢阳、并且快刀斩乱麻处置了南线诸将诸谋士败战责任的问题,让南线曹军的士气为之一振,人心为之一稳。
    此前提心吊胆的人,都如张郃一般感恩戴德,愿意效死。
    加上第一批十几万援军的抵达,淮北的曹军防线立刻就变得稳固起来,坚如磐石。
    这一系列变故,自然瞒不过寿春的刘备和诸葛亮,也瞒不过彭城的诸葛瑾和关羽。
    诸葛亮在搜集了前线全部最新情报后,也听取了赵云最近几日跟曹仁相持、局部冲突的最新战况,通盘评估后,便向刘备谏言:
    “主公,曹贼已经亲至,且观其处置极为得当,曹军士气恢复稳定,屡败诸将也都已安心。依我之见,不如让子龙尽快撤回淮南,并且把龙亢、山桑、洨县三县百姓,尽量撤回淮南安置。
    如此,我军虽然不掌握谯地田土县城,却能得其人,也算颇有收获。依我估计,未来数年,我军在彭城、谯地、寿春之间,会长期重兵相持,这里不会是我军首要的突破方向,战线也会长期稳固。
    把谯地这个突出部留给曹操,正好多占用一些曹操的兵力、钱粮,将其牵制在此,无法挪作他用。毕竟我军占据的彭城、小沛、寿春,都有山河地理之利可以依托,相对易守难攻。
    而曹军却驻扎在一块平原突出部上,他们要保住不丢,就得驻扎至少两倍于我们的兵力。如此,我们在南北两翼各占用三万人驻防,起码能牵制曹操投入十万以上兵力。我们在其他战线上压力就能小些,还能另找突破口。”
    刘备对这个节奏把握很满意,当场就批示了,允许赵云立刻撤退,不要留恋。
    刘备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的,此番诸葛亮解释得稍稍有些啰嗦多余,但也是不得不把话说在前头,因为这毕竟涉及到“敌人还没攻过来,我们就主动放弃一小块占领区”。
    凡是撤退的事情,都是让人不爽的,不把道理彻底说开说透,将来总会让人生出“早知道当年我就不如何如何”的懊悔。
    彻底把话说开后,刘备只是对于具体执行层面,还有些许不解,便求稳地多问了两句:
    “撤走百姓,固然是好事。但我军素来以大义匡扶汉室,可不能如曹操那般做强逼百姓的事情。具体如何撤退,还要注意方式,不可过于扰民。”
    如果是曹军要迁移人口,那肯定是不管不顾,什么手段都能上的。历史上曹操干过多次这样的事情,也不用顾及名声。
    比如历史上他打下张鲁的汉中之后,又跟刘备爆发汉中之战,最后不敌刘备,想撤退时,就带走了汉中大部分人口,据说有近二十万人。导致汉中人口从二三十万降到不足五万人,刘备是只得其地不得其人,也为后来数年内北伐缺乏前进基地、汉中盆地存粮不足埋下了隐患。
    历史上曹操打孙权很多次,也反复迁移过淮南百姓去淮北,想在跟孙权的接壤线上制造无人区。只是因为曹操在这方面名声太差,导致淮南沿江北的相当一部分百姓,直接坐船南渡长江,主动逃去投靠孙权了。
    为此曹操还跟劝谏他的大臣认了错——只不过这个认错,倒也未必是觉得自己道德上不对,只是单纯为这个不好的结果认错,觉得反而便宜了孙权。
    而这些强硬的手段,刘备军肯定是一律不能用的,这就很考验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了。
    好在,诸葛亮何等样人?这种问题也是难不倒他的。历史上后来诸葛亮也多次迁移过百姓,比如北伐失败时,也想过拔陇西百姓回汉中屯田。这一切如今虽尚未发生,但诸葛亮跟大哥切磋多年,这方面的政治智慧也养成了些。
    诸葛亮在反复权衡后,很快拿出了自己的全套方案:
    “主公,若要不扰民、不强逼百姓。我也有二策可以作为辅助——不过,也终究只能是辅助,不可能做到劝诱三县百姓全部迁走,只能迁走大半。肯定会留下一些人死心塌地想留在曹操治下,这是免不了的。要想全迁,自古只能用强。”
    刘备闻言,连忙先给诸葛亮吃个定心丸:“先生但说无妨,能迁走过半孤就很满足了,留一些给曹操又如何。”
    诸葛亮:“第一策,我观谯地乃是曹操祖籍之地,当地豪强大户,多有与曹家、夏侯家盘根错节姻亲交友,曹操祖父曹腾,当年封为费亭侯,‘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
    那费亭便在山桑县以北不远,费亭侯爵位后来还传袭到操父曹嵩那一代。他们在当地根深蒂固。
    我们要不伤百姓,可以挑出几家跟曹家关系密切的不法豪强开刀、杀鸡儆猴,震慑其余,则其他百姓必然会动摇,生出适彼乐土之念。
    此策实施之后,我还有第二策配套,便是放出风声,说曹操听闻三县中与曹家关系密切的豪强被问罪伏诛后,大为恼怒。
    而且因为得知我军有意迁走当地百姓,曹操为免将来年年被我们水军骚扰、持续劫掠,曹操也决心迁走三县百姓,甚至连蕲县都要迁走。将来只以符离、竹邑、垓下为最前线,再往东往南的淮北领土,他宁愿放弃荒废,成为边荒无人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