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天地的探索,有种种不同的手段。
在现代时空,外道技术的发展,许多智者的猜测、研究,盲人摸象一样的观察着这个宇宙。
物质、能量、维度、空间、时间,凡此种种。
但人类的明较之于这浩瀚的宇宙,却不过只是刚刚萌芽的种子。况乎还只是凡宇宙而已。
人生于天地之间,而天地奥妙深渊,作为天地之的一份子,人本身就是一种玄妙的存在。如果用维度来表达,人类本身就是多维的存在。
时间是高高在上的,而且并不局限于所谓四维当的一维,而是无论多少维度,时间都是其最关键的一个维度。没有时间,任何维度都没有意义。
而人在时间的长河之,他生老病死。物质在时间的长河之,成往坏空。能量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空间因时间的流淌而有意义。时间贯穿于人类的一切。它存在于任何一个地方,比如人的躯体之。
人是多维的。
肉身构建成空间,生老病死就是时间。而如穴窍、经脉等等,却又是另外一个维度。无法用肉眼观察,更无法解剖出来。但它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人身一宇宙,并非是妄言。因为生灵的躯体,存在于宇宙之,宇宙在造化生灵之时,本身就赋予了基本的构架。
所以修行的个伟大的体系。
人类外道明发展到现代时空的阶段,盲目以为天老大人老二,而实际上,他们连自己到底是什么东西都没搞清楚。
而修行,在筑基阶段,实际上就已经开始触碰外道明在现代的明阶段都不明白的东西。
开辟穴窍,就是另一个维度的存在。
人身周天数穴窍,实际上并非实数的三百六十五个,就好像三千界,说的是大千千小千三类千界,而不是说有三千个界。而或可称之为三百六十五组。比如五脏之的五行穴窍,并非一个,而是一个主穴窍,并附带有一组副穴窍。
副穴窍到底有多少,赵昱不知道。
但他知道,只要能开辟出三百六十五主穴窍足矣。
在筑基阶段,亦即是蕴气见神层次,凝练出精元之后开辟穴窍,不但危险,而且是水磨功夫。危险在于每开辟一个穴窍,对精元的消耗就大一层。精元不足,开辟失败,穴窍反噬之下,精元枯竭,直接成为干尸。
水磨功夫就不用说了,开辟一个穴窍,就要蕴养一段时间。长则以年计,短也要五七八个月。如果赵昱不是有师父混空老祖相助,通过天衍镜幻境的磨砺,一举铸就完美道基。若让他自己慢慢修行,只在开辟穴窍这一关,就不知要蹉跎多少年。
凡宇宙太贫瘠了。在法宇宙,这一关有种种灵物、丹药补益,而在凡宇宙,则没有这样的条件。
开辟穴窍这一关,与根性无关,只与肉身资质关联。肉身资质强,体质特殊,精元浑厚饱满,并能领悟感应到穴窍的位置,才能开辟出更多的穴窍。而肉身资质不足,精元稀薄,便是感应到许多穴窍,也没资格打开。
筑基最后一步见神,也与开辟穴窍的多寡无关。只要开辟了穴窍,无论三五个还是三五十个,蕴养圆满,精元反哺,增进神魂,便能进入见神层次。这就是武道之的脱胎换骨。
到了这一步,凡人的极限就到了。
拥有根性的,才能炼成法力,进入修士层次。没有根性的,便只能如此,一百五十载寿元一到,回归天地。
人的寿元,决定于神魂。肉身的枯败,并非根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神魂也会逐渐腐朽枯败,人老了犯糊涂,不单单是因为身体不行,更因为神魂的腐朽。因此,只要不能破入超凡修士的层次,神魂的枯败便无可避免。便是把肉身修到极限,也只能保持一百五十载的寿元。时间一到,肉身还鲜活,但神魂却朽败,于是一点真灵脱离,重归于天地之。
现代时空许多科幻或者科学猜想之类的,说是等到生物技术发展到一定层次,身体腐朽了,克隆一具鲜活的,把灵魂换过去就行,那是妄想。身体会枯败,灵魂也会枯败。除非能阻止灵魂枯败,否则换一百具身体,也是枉然。时间一到,必死无疑。
根性之贵,由此可知。
穴窍开辟初步蕴养成功,穴窍便会如同一个个精元井,孕生出大量的精元,进而反哺神魂,增进神魂。神魂逐渐强壮,便有直接触碰天地的能力。
这便是打开天地玄关的奥妙了。
人生于天地之间,但又自成一体。人在根本上受到天地影响,但又不能影响太深。所以本能的,肉身与天地隔绝,摒除有害的存在。毕竟,人是脆弱的。往往什么射线,什么空气的有害物质,都会损伤人的生命。
修行则是壮大人的本身,筑基前面的几个层次,都是在为人的神魂直接触碰天地作准备。如果本身不够强,哪敢直接以神魂触碰天地?
所以精元反哺,壮大神魂,到了一定层次,可直接触碰天地的时候,拥有根性的,才能打开那天地玄关。
而没有根性的,神魂便如同蒙着一层壳,怎么也打不开这一道玄关。
根性,就好像黑夜的明灯。没有这盏明灯,神魂便永远在黑暗之。
打开玄关,神魂触摸天地,那时候就会发现,这个天地是如此的鲜明。许多肉眼看不到,外道检测不到,绞尽脑汁悟不到的存在,才会一一出现在眼前。哦,原来是这样。踏入门槛的修士,才会有这样的感悟。
在根性的指引下,神魂才能摄住天地之间流淌的灵机,将其纳入神魂之,并与穴窍源源不断反哺而来的精元,熔炼在一,诞生第一缕法力。
这便是修士从门外踏进门内的过程。
第一缕法力的诞生,标志着一尊修士的诞生。这一缕法力就是源泉,就是炼化吞吐天地元炁的根本。到了这个时候,修士才有资格吞吐天地元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