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章 第十三话 穿越时空的旅人
    “好的,正神。”

    把自己当成神呀,用这个时代的词来形容好像叫做“中二”。不管怎么说,那个不负责任的时空研究所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把自己弄回去,也没有交代任务,都不知道要干什么。有认识的人就有了依靠,找个理由在正神那里蹭吃蹭喝,再等任务吧。

    王君玉的想法似乎传到了始皇帝正的脑中,正神并没有给他这个蹭吃蹭喝的机会,他挥了挥衣袖,将王君玉这身奇怪的装扮变成了符合这个时代的衣服,并且告诉他任务地点是秦始皇陵,在SN省A市,离这里差一条高铁。

    这个正神还真神了,怎么什么都知道!

    就在正神告诉他这一串信息之后的几分钟,那个坑死人不偿命的时空研究所,终于想起来给已经穿越的王君玉发任务了:去秦始皇陵。然后,又没有后文了。

    ……

    这是要怎么去?坐高铁?那么,这个时代的钱呢?火车票呢?什么都没有难道要飞过去?就算是飞过去也要飞机票和钱呀!

    正在王君玉思考的时候,正神给了他一张火车票——SH市霓虹站到A市北站的高铁票,单程的。

    正神想了想,又变出了一只钱包,一起交给王君玉,钱包里有这里现在的通行货币,还有做火车需要的有效证件。虽然这些都是假的,不过装装样子,混过检查还是可以的,实在不行还有抹掉记忆这一招。

    对于这只长得和公子心一模一样的王君玉,正神一不小心就想帮他一把了。除了私心以外,还有一个理由,正神是维护正道,维护秩序的神。

    像王君玉这样的时空旅人,如果放任他们在这个时空胡闹,那么秩序会被破坏,这个时空或许会崩坏。正神这样的神是不受任何时空限制的,王君玉所属的时空研究所同样也不受限制,时空崩坏于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影响。

    只是,在这个时空,正神怀着私心,有牵挂的人,以及未尽的事宜,不能就这样半途而废。抓到那个不肖的弟弟,保护这个可爱的妹妹,找出那次还魂的真相,事情可多着呢。

    等到王君玉的任务完成,回到时空研究所,这里有关王君玉的记忆也会消失。所以,帮助他,让他早点完成任务,早点滚回去,才是正道。虽然他的任务和正神还未成神之前,修炼的地点有关。

    不过坟墓之类的,无论有多大多壮观,没有的主人,是否存在也不重要了。考古也好,盗墓也好,旅游观光也好,完成任务也好,随葬的财物,原本的尸骨,谁要谁拿走,只要你有本事拿得走。

    送走了王君玉,正神找了个人烟稀少、绿化面积很大的公园,张开结界,将刚才从王君玉身上读取到的记忆放出来,寻找着什么。

    东汉末年,汉失其祚,豪强逐鹿,群雄问鼎。值此乱世,有一人于勇武壮烈之士中脱颖而出。此人名为董卓,字仲颖。此刻,这位壮士正在掘墓。

    由黑泥构成的封土层一铲一铲地减少着,土丘表面郁郁葱葱的绿色草本植物早就被土掩埋了,只留下复杂的根系相互缠绕,难解难分。土已清除,草根编成的网却坚不可摧,似乎在保护者冢中人。

    就这些小阻碍,又怎么能当得住仲颖?有军队在手的仲颖,只需要挥一挥手,在这些草根上倒上油,再点一把火,就能让它们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散于风中。事实上,仲颖确实那么做了。火,侵略着,燃烧着,将一切都破坏了。缠绕的草根,即是再坚固,只要被火一触碰,立刻变为焦炭,断了连系。

    燃尽了残留的草根,露出了一片如血一般的深红色的土地。在没有人灭火的情况下,火渐渐熄灭了。

    火不该那么快熄灭。

    不过仲颖并不在乎这些,继续指挥军队挖着土。粘稠的红土,带着铁锈的味道,就像是血肉打碎之后,搅拌成的肉泥一样,铲子上沾着铁锈色的粘液,时不时地落下,在草木灰上留下腥红点点。

    对于杀戮不止的军队来说,这些不算什么,只是挖起来比黑土慢了许多,略费些力气罢了。深红色的泥浆中,偶尔会挖出一两具人骨,士兵们只是将它们堆放在一处,不甚在意。

    漫长的挖掘,终于到了尽头。深红色的泥浆被清理干净,墨色的椁出现在众人眼前。虽然是深色的石料,却有很高的透光度,呈半透明状,椁内的棺清晰可见,就连棺上的花纹也能看清一二。

    只是石椁并无缝隙,该怎么开呢?

    在得到仲颖的指示后,士兵们将石椁拉了上来。石椁倒不是很沉,只是表面很光滑,摸上去软软的,还带有温度,就像是人的皮肤一样,有些渗人。

    石椁放稳厚,士兵们很自觉的让出了一条路。仲颖径直走向石椁,无所顾忌,伸手就要触摸石椁。

    这可是刚出土的东西,指不定有什么邪物呢!

    众人都替仲颖捏了一把汗,但也没人敢出声阻拦。

    墨色的石椁,在阳光下反射着光线,可以像镜子一样印出人脸。不再是透光的,看不见里面的棺。

    这……

    莫非真有邪物!

    众人心生畏惧,不由自主的向后退了几步。

    当仲颖的指尖触碰到石椁的一瞬间,石椁变为白色,在瞬间化为齑粉,一道黑气在空中盘旋了片刻,突然钻入地下,不见踪迹。地上的土,都成了鲜红色的泥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甜腻的味道,对于久经沙场的军人来说,再熟悉不过——鲜血的味道,新鲜的热血!

    围观的一些人已经吓得面无血色了。离得最近的仲颖,倒是面不改色,不曾被吓到。石粉在还没被吹完全吹散之前,被他抓了一把在手中,捻了捻,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就随手撒了。

    果然,大人物就是不一样!

    众人由衷的感叹着,也畏惧着。对刚才发生的事,对仲颖也是。处乱不惊的大人物,也同样令人畏惧,比鬼神更甚。

    仲颖倒是没想那么多,不过是块碎成粉的石头,有什么可怕的。

    石椁碎了,倒是省事儿了。粉末散尽,一口漆棺展现在众人面前。

    黑底红花,棺盖上绘有凤凰的图案,贴着青鹞图案的金箔。平整光滑,色彩艳丽,没有沾染一丝灰尘,也没有任何破损,就和崭新的一样。

    最令人不解的是,这口棺没有钉上!

    这棺中的,到的是什么?

    是人,还是鬼……

    对于仲颖来说,这个不重要,现在他想做的,只是打开这口棺。

    众人畏惧不前,仲颖很可怕,这口棺更可怕!谁会去碰这种一看就很可疑的东西,说不定还有什么诅咒,才不要去呢!

    最后,还是仲颖亲自动手,掀了棺材盖儿,棺中冒出了黑烟,没过多久就散了。之后,就像被谁按了定格键一样,仲颖保持着掀棺材盖儿的那个姿势,不动了。

    啊啊啊——果然有诅咒!主公被诅咒了!

    仲颖的臣似乎开始思考退路,打算换个主公混饭吃。

    不过,仲颖并没有被诅咒。

    棺内,是一具美少年的尸体。

    粉面朱唇,眼角上翘,青丝散乱,眉心画着一个红色的图案。身上穿的是织有凤凰图案的古代礼服,头上戴的是有五色珠串成的十二旒冕,口中含玉,腰间似乎系着一枚印,周围还摆着一些零散的小物件。

    紧闭的双目,紧锁的眉头,就像是睡着了一样,只是还未醒来。

    或许,不是尸体。

    仲颖伸手摸了摸美少年的脸,稍稍偏凉一点,并不是冷的,似乎还有呼吸。

    是活人。

    如此年少貌美,死了就太可惜了。

    仲颖如此想着,打算带棺中的少年回去。随行的众人对于这样的不明物体自然是敬而远之。仲颖也不在意,一路抱着少年,将他带回去,并且救活了他。

    从此以后,仲颖的府中多了一位主簿,名为温雅。这位新来的主簿,是主公的养子,府里的人自然不敢为难他,也不敢非议他的出身。

    汉末,仲颖……董卓的记忆吗……这似乎和正神的弟弟公子心没有什么关系。这种尸还魂的方式,有违正道。那时的正神还没有成神,自然管不了,自己做这样的事也没有什么关系。可是,这具尸,是正神附身他人之后,亲自埋下去的,公子心曾经使用过的躯——楚汉之争时死于非命的义帝楚怀王。

    公子心在始皇帝死后自愿殉葬,然而身为兄长的始皇帝,又怎么能让同母的兄弟就这样结束生命?他将公子心的魂取出,找到了一具合适的“尸”,将公子心的魂放进去,还魂之后,依然作为人存活于世。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尸”,拥有躯体,却没有“魄”与“魂”,不能自己行动,也没有思想。在神需要化身,传教于人的时候,使用这些尸,就可以看起来和人无异。神是一种只有魂的存在,那么同理,取出人的魂,放入尸,一样可以看起来像人。这样的人,被称为“伪人”。

    公子心还魂之后,就是这样的“伪人”。只是当时的正神,还未成神,并不能做得很好,公子心的魂有所损失,品性也与之前不同了。成为义帝的心,死于非命,魂竟没有离开躯,但也无法苏醒。在战争结束后,没有人再记得有义帝的时候,正神附身了一个无名小卒,将义帝挖出来,换了服饰与棺椁,埋到了咸阳城外,原来的埋骨之处只留衣冠。

    没想到,在东汉末年又被人挖出来,还醒了。董卓有西楚霸王所用之刀,而义帝依然思念着霸王,就这样被唤醒了,可是时过境迁,没有霸王,只有霸王刀。

    穿越时空的王君玉身上有与义帝相关的记忆,又有与公子心一样的容貌,必然是有联系的,不同的时空也会存在相似的人,只是最好不要见面。

    而东汉末年复活的“温雅”,与钟离秋小说中的女主,有相似之处,这并不是巧合。钟离秋一直在改剧本,将小说中与“温雅”相似的故事改成言情的剧情。剧中的貂蝉、陈宫都有温雅的影子,在这部电视剧开始拍摄之后,总会发生一些事件,将回忆引出。

    钟离秋或许知道些什么……

    此刻,钟离秋拉着赵心儿,在片场的某个角落,看着多次修改过的新剧本,并尝试再次修改。赵心儿依然是这样没有表情,也不反对任何修改。籍有周瑜陪着,似乎很安心。葛天明逃出了萌萌和恬恬的魔爪,咬住了赵政,又开始为无意义的事撕起来了。庄世民和终于可以休息的韩重言聊了起来,忽然发现有很多共同语言,相谈甚欢。

    天空中,云聚集在一起,遮住了月亮。重重云雾,终会有被风吹散的那一天,待到那时,于山中迷路的人,也将看清前路,走出此山回归正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苏轼《题西林壁》)。